大家都知道,孤身一人从小镇到一线城市打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作为深漂的严女士为了在深圳站稳脚跟,一直拼命工作,对老板是有求必应。在面对老板请求帮忙时,严女士也难以拒绝。可没想到,就是2023年的一次帮忙,竟让她卷入了一场漫长的法律纠葛。
严女士的老板任先生是一个香港人。2023年,任先生微信联系严女士,称自己作为香港人,可以在大陆申请到100万的借款额度,但借款入账需要通过大陆居民的银行账户,希望严女士帮忙,并承诺不会让她有任何负担,还款也都由任先生自己负责。严女士担心拒绝会影响工作,只能按任先生要求向深圳的甲银行借了15万元,并与银行约定分48期偿还。钱款一到账,严女士当即转给了任先生。
起初,任先生每月按时将需要偿还的本金和利息转给严女士,由她偿还给甲银行。可到了2024年5月,严女士因个人原因辞职,任先生便不再还款。在多次催要后,双方签署了一份欠条,载明任先生欠严女士15万元,并约定了每月的还款数额和还款日期,若到期未还清债务,严女士因为追债产生的律师费、诉讼费等费用或其他损失由任先生承担。但此欠条签完形同虚设,任先生依旧不还款,严女士不得不动用积蓄垫付两期欠款,剩下的几十期还款,使她陷入了债务泥潭。走投无路之际,她找到北京冠领(深圳)律师事务所寻求帮助,律所指派了律师罗岑代理此案。
冠领律师了解案情后,认为此案涉及跨境、转贷与合同效力之争,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。经过对案件脉络的梳理,律师明确此案有三大难点:一是跨境因素复杂,任先生为香港居民,案件涉及涉外民事法律适用问题;二是转贷行为合法性存疑,严女士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借他人,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合同;三是证据链条薄弱,任先生委托严女士借款未签署书面协议,仅有一张事后补签的欠条。
面对困局,冠领律师先根据我国《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》,确认借贷发生在我国大陆,应当适用我国大陆的法律;又深入检索《民法典》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司法解释》等法律法规,锁定关键法律依据: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,民间借贷合同无效。律师随之制定了“以合同效力为突破口,精准打击转贷行为”的诉讼策略。在收集了双方的微信聊天记录、银行流水、还款凭证等证据后,律师代理严女士向深圳某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任先生偿还欠甲银行的借款和利息,并承担律师费和诉讼费。
庭审中,任先生经公告传唤仍缺席。冠领律师当庭指出严女士和任先生之间的借贷实质是“套贷转借”,违背公序良俗,依法应属无效。严女士已向甲银行偿还8期借款,经计算,剩余13.6万余元本金及未来利息均应由任先生承担。律师还特别强调,任先生利用职权让员工帮忙借贷,严重违背诚信原则,而严女士作为普通劳动者,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成为“背贷工具”,合法权益必须受到保护。
2025年3月,法院经过审理,采纳了冠领律师的观点,判决严女士与任先生签署的欠条无效;任先生限期偿还严女士借款本金13.6万元及利息,并支付律师费及公告费。
在这起涉港民间借贷纠纷案中,冠领律师通过对跨境法律的精准把控,在被告“零配合”的情况下,通过碎片化信息构建完整证据链,争取委托人的合法权益最大化。此案的胜诉不仅为严女士挽回了近20万元的经济损失,更通过否定“借户走账”的灰色操作,警示市场主体严守法律底线。
撰稿人:郭滢
审稿人:段光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