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深秋,上海浦东的家中,范明陷在柔软的沙发里,手机屏幕散发的冷光映照出他紧锁的眉头。亡父范平的微信聊天框里,零星排列着“注意身体”“按时吃饭”的消息,措辞工整,透着关心,却又带着生疏与小心翼翼。
这种感觉让他想起去年冬天父亲病重住院的场景,那时父亲已经认不出来他了。继母王霞和继母的女儿小雨近身陪护,母亲因和父亲离婚多年并没有到场,他自己在旁边站着像个外人。冬天没过完,父亲就去世了,范明作为儿子,送了父亲最后一程。
父亲离世后的这一年,范明时常陷入恍惚,小时候的温馨总在深夜里反复浮现。他原本以为时间会抚平伤口,却没想到,随着遗产分割事宜的提起,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和疑问,再次如潮水般涌来。
父亲临终前没有留下遗嘱,对于留下的房屋、存款等遗产,继母王霞表示,房子是范平和女儿小雨共同所有,范平生病期间,她们四处举债,不得已将房子卖掉,把所有款项用于支付医疗费、丧葬费,偿还借款,如今仅剩下万元结余。
在范明要求查看父亲生前的详细收支明细时,王霞却支支吾吾,始终无法拿出完整的票据。2024年,为了维权,范明找到北京冠领(上海)律师事务所。律所了解情况后,为他指派了经验丰富的张路路律师。
冠领律师接案后,围绕“遗产范围界定”与“法定继承规则适用”展开诉讼工作。在庭审中,律师首先指出:根据《民法典》规定,被继承人未留遗嘱时,配偶、子女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享有平等继承权。范明作为子女依法享有继承权利。且范平再婚时,小雨已经成年,小雨与范平未形成法律上的扶养关系,没有继承权。
同时,律师强调,案涉房产系范平婚前拆迁所得,虽登记在范平与小雨名下,但属于范平的财产份额应依法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,其个人遗产部分应按法定继承分割。律师通过调取房产交易记录、拆迁安置文件等证据,夯实了范明对售房款的合法继承基础。
在王霞声称范明没有尽到赡养义务,应不分或者少分遗产时,冠领律师表示,范明作为离异家庭子女,其抚养权归属及与被继承人的生活联系属于客观情况,不构成丧失继承权的法定理由。王霞也没能提供充分证据,证明范明存在“有扶养能力却不尽扶养义务”的法定情形。
针对王霞一直坚持的售房款已经用于开销的说法,冠领律师表示,王霞对其财产负有妥善管理义务,需提供充分凭证(如票据、合同)证明开销的合理性及与范平的关联性;部分费用(如购房前的医疗费、租房支出)发生在房屋出售前,或属于王霞个人生活支出,不应从遗产中扣除。
2025年3月,法院审理后,采纳了冠领律师的代理意见,在计算案涉款项后,判决范明有权继承16.6万余元。
范明的经历,折射出无数家庭在遗产分割时的困境。为避免亲情在利益面前撕裂,提前订立合法有效的遗嘱、保留财产相关凭证尤为重要。毕竟,法律的天平始终守护着每个人的合法权益,知法、用法,在纠纷来临时方可从容应对。(除冠领律师外,本文人物均为化名)
撰稿人:姚晓婷
审核主编:段光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