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初的北京,寒风裹挟着细雪拍打在通州区某个居民楼上。年过六旬的张艳裹紧围巾,望着手机屏幕里王俊发来的求助信息,犹豫不已。这个比她小三十多岁的年轻人,曾是小区附近便利店的常客,一声声“张阿姨”叫得十分亲切。如今,他正因创业资金链断裂四处筹钱,言辞恳切。
思考再三后,同年2月5日,张艳将十万元转入王俊指定的收款人账户。王俊当即写下借条,承诺年底归还。转账成功后,老人心里隐隐不安,但想到年轻人打拼不易,还是把心里的疑虑咽了回去。
起初,王俊在微信上尚有联系。但过了还款期限后,王俊的电话渐渐无人接听。一次偶然机会,张艳从王俊前同事口中得知,他竟向多人借款,金额高达百万,如今已经失联。张艳听了后彻夜难眠。一想到多年的积蓄可能付诸东流,还有那份被辜负的信任,张艳就心痛不已。
无奈之下,张艳决定请律师助力维权。经过多方打听,张艳来到北京冠领(海淀区)律师事务所。律所经过研判接受委托,指派律师王伟代理此案。
接手案件后,冠领律师仔细翻阅了借条和转账记录,发现虽然借款事实清晰,但借条上并未约定利息,这意味着逾期利息的主张可能存在法律障碍。此外,王俊目前下落不明,如何确保判决后能够执行到位,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据此,律师首先指导张艳补充了完整的转账凭证和与王俊的往来记录,确保证据链完整。随后,律师又梳理了类似判例,确定可依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争取相应利息。随后,律师代理张艳向法院提起了诉讼。
2025年4月15日,案件在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立案。令人意外的是,庭审当天,消失许久的王俊竟出现在了法庭上。
对此,冠领律师指出,根据双方微信聊天记录、借条,可以认定张艳与王俊之间存在借贷关系。王俊向张艳借款后,理应按约偿还借款,现王俊拖欠不还,显属违约,应及时履行还款义务。幸运的是,王俊当庭认可了全部借款事宜。之后,关于逾期利息,律师又指出,虽然双方在借款过程中未对利息作出约定,但既然王俊已经在庭审中同意张艳提出的利息支付标准,应当及时支付。
2025年6月,法院经审理采纳了冠领律师的代理意见,判决王俊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归还张艳借款本息10万元。
善良需有锋芒,信任应伴理性。而法律,永远是守护善意的最后盾牌。在冠领律师的帮助下,张艳于几天后成功拿回了属于自己的钱款,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。(除冠领律师外,文中人物均为化名)
撰稿人:陈雨欣
审稿人:董振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