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,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调解室内,唐先生手握双方签名的调解协议,心中百感交集。这意味着他长达9年的追债之路即将画上句号,再也不用在朋友情谊与财产权益之间痛苦抉择。
十几年前,唐先生与李先生因二手车买卖业务相识,并逐渐成为好友。2016年初,李先生从唐先生处提走两辆二手车,唐先生出于信任并未立即要求结清款项。然而,李先生在之后的几个月内迟迟未支付车款。同年9月,双方协商将未付的25万元车款转为借款,李先生当场出具了借条和收条,买卖关系由此转变为民间借贷关系。
此后几年,唐先生多次催促李先生还款,但仅收回4000元利息。时间飞逝,2024年夏天,李先生再次向唐先生借款,声称发现了一个前景良好的投资项目,并承诺三个月内还清旧债。为收回欠款,唐先生又通过银行转账和现金方式借给李先生33万元,李先生再次出具借条和收条确认借款。然而,借款到期后,李先生依旧未还款。面对朋友的屡次失信,唐先生很是无奈。经过无数次的权衡,他于2025年春天求助到北京冠领(朝阳区)律师事务所,律师顾旖旎受律所指派代理此案。
冠领律师经调查发现,虽然借贷事实明确,但时间跨度较长、款项性质复杂,且涉及利息计算等问题,对证据组织和法律适用均具有挑战。律师为此细致收集、整理了借条、收条、转账记录、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,并发现了突破口李先生于2024年底出具的《承诺书》。
在《承诺书》中,李先生确认向唐先生借款合计58万元,并自愿承诺按“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”支付逾期利息。这份文件成为扭转局面的“王牌”证据,它清晰固定了债务总额,也是李先生对利率标准的自认,为后续谈判或判决争取了有利条件。
因唐先生希望冠领律师在追回款项的同时,尽量顾及双方多年友情,保留体面。于是律师制定了以诉促调的方案,先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纠纷诉讼,再向法官表达了唐先生的调解意愿。
2025年8月,法院开始主持调解。调解室内,冠领律师展示了李先生出具的借条、收条、《承诺书》及唐先生的转账记录,形成完整证据链,证明借贷关系及李先生对还款义务和利息标准的确认。
面对有力的证据,李先生承认了借款事实,但希望免除利息。考虑到利息数额较大,直接免除将损害唐先生的利益,律师便结合唐先生的意愿和李先生的还款能力,提出分期还款方案,并设定了严格的违约条款。
经过冠领律师的充分协调,双方当天便达成调解协议,约定李先生分期偿还唐先生借款本金58万元及7万元利息,若未如期支付任意一期款项,唐先生有权申请强制执行全部未付款项并要求支付利息。法院随即作出《民事调解书》对该协议进行法律确认。
这份调解书不仅确认了唐先生的合法债权,还通过附条件的强制执行条款,为债权实现增设了“双保险”。它以一种平和的方式有效维护了委托人的财产权益,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。
撰稿人:郭滢
审稿人:张冠彬